毛澤東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成就了千秋偉業。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試圖去探尋毛澤東成功的奧秘。其中,他學而不倦、博學多才顯然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毛澤東酷愛讀書,嗜書如命,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堪稱典范。我們不僅要學習他的求知精神,更要學習他的讀書方法。
注重讀無字之書。毛澤東非常贊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之道。毛澤東一生中讀了兩部大書,一部是“有字之書”;一部是“天下國家萬事萬物”的“無字之書”。毛澤東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讀到哪里、學到哪里。正因為毛澤東飽讀無字之書,他得以對社會現實有著透徹的了解和體悟,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的有字之書和中國國情的無字之書結合得渾然天成。不動筆墨不讀書。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認為,“績學之士,讀書必有剳記,以記所得著所疑。記所得則要領明矣,著所疑則啟他日讀書參證之途矣”。毛澤東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就是從恩師那里學來的。毛澤東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會在重要的地方畫上豎線、橫線、曲線、三角或圈、點、勾等各種符號作標記,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批語。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毛澤東就曾在《倫理學原理》這本約10萬字的書上用小楷寫下近15000字的批注。不盲從,善于獨立思考。毛澤東認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時,他提倡“四多”,認為要在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基礎上做到學思結合。在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時,少年時期的毛澤東發現這些書中講的都是些文官武將,從來沒有人把農民作為主人公去正面塑造。反復琢磨后,毛澤東意識到作者在著書時,本意就是通過歌頌統治者來粉飾太平。正是在不斷地讀書過程中,毛澤東開始深入思考中國農民的現實問題。聯系實際,時刻居安思危。早在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就說過:“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毛澤東強調在讀書過程中,要將書本內容與中國人民革命斗爭,與讀書人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實際等緊密地聯系起來,要做到隨讀隨想、隨想隨記、實想實記。注重對比,深入研究。毛澤東善于將同一個內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體裁、不同注釋、不同評說的書,進行對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1957年12月,他要求工作人員把各種版本的《楚辭》和與《楚辭》內容相關的著作收集起來。工作人員經過兩個多月的尋找,最終收集了50多本相關書籍。對于題材相同的書籍,毛澤東還常常把觀點相反的版本對比起來通讀。他讓人到不同圖書館借來有關美國歷史的書籍,且明確表示不論是由馬克思主義學者還是資產階級學者撰寫,都一并借回。好書要反復讀。毛澤東提倡讀書要“三復四溫”。他對喜歡的書籍,總要一遍遍地研讀,一次次加深理解。每讀一遍,他都會在封頁上畫一個圈。在他的藏書中,可以看到許多書的封頁上至少畫有四五個圈。有些頁面上留有各色的批注,這是毛澤東在不同時期反復閱讀時留下的手跡。其中,毛澤東最常讀、精讀、細讀的一本書當屬《共產黨宣言》,他說自己讀《共產黨宣言》不下100遍。讀書有法、法無定法,讀書要從個人的學習、工作、思想、需求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千書一法,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書而異。
來源: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